
深山藏古寨,布依韵悠长。走进安顺市镇宁自治县宁西街道的高荡村,200余栋石木结构的布依族栏杆式民居错落有致,桫椤河潺潺流淌,布依族的歌声与游客的欢笑声交织成一幅和谐画卷。
然而,这个被誉为“千年布依古寨”,获评“贵州省特色田园乡村示范点”和“全国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的地方,曾经因邻里纠纷、土地争端等问题饱受困扰。
千年古寨是如何破局重生的?近年来,高荡村以基层综合治理为抓手,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多元共治、文旅融合”的乡村振兴之路,为传统村落治理提供了鲜活样本。

千年布依古寨——高荡村。通讯员 王元虎 摄
“四会”治村 让村民变成“参与者”
高荡村的治理密码,藏在寨子里矗立的村规民约宣传栏里,也藏在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禁毒会的日常工作中。
过去,村里矛盾多、人心散,村民“各扫门前雪”,村务管理常常陷入僵局。近年来,高荡村通过建立健全“四会”组织,把治理触角延伸到每家每户。
“以前红白喜事铺张浪费,村民负担重,现在有了红白理事会,统一标准,既省钱又省心。”高荡村村干部杨正鑫说。
不仅如此,村里的道德评议会还定期评选“诚信农民”“星级文明户”,用身边榜样带动乡风文明。如今,村民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村里的矛盾纠纷少了,邻里关系更加融洽。

高荡村石头建筑。通讯员 王元虎 摄
灵活调解 让“老问题”有“新解法”
邻里纠纷、土地争端,是乡村治理的“老大难”。高荡村旧苑组的伍某某与罗某某因地界问题争执半年,两家多次发生冲突,甚至扬言“要拼个鱼死网破”。镇宁自治县宁西街道综治中心得知此情况后,迅速启动矛盾纠纷化解机制。
调解初期,双方各执一词,寨老和村干部也因“碍不下面子”不愿多说。面对僵局,该街道综治中心联合村“两委”、寨老组成调解小组,采用“背靠背”策略,分别与双方沟通,了解真实诉求。最终,双方各让出30公分修建排水沟,既解决了矛盾,又维护了邻里关系。
“调解不是和稀泥,而是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平衡点。”宁西街道综治中心主任殷行勇说,近年来,高荡村通过多部门协同、灵活调解,成功化解了多起复杂矛盾,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街”。

高荡村一角。
党建引领 让基层治理更有温度
高荡村的治理成效,离不开党建引领。村党支部现有党员61名,其中女党员8名,年轻党员比例逐年提升。高荡村村支书伍承松说:“党员是治理的‘主心骨’,既要带头干事,也要带头服务。”
近年来,高荡村通过党员联系户制度,将全村455户纳入网格化管理,党员定期走访群众、收集问题、化解矛盾。同时,村“两委”还组织党员干部开展“政策宣讲”“技能培训”等活动,让村民既富“口袋”又富“脑袋”。
此外,高荡村还成立“乡贤理事会”,吸纳退休干部、非遗传承人等参与村务决策。通过这种方式,村里的治理更加民主化、科学化。

吃粽子啦!通讯员 王元虎 摄
文旅融合 让治理成果惠及民生
高荡村将布依族文化保护与基层治理紧密结合,制定“布依文化保护村规民约”,修缮古建筑17栋,保留传统营造技艺。村里创办了3个非遗工坊,培育蜡染、铜鼓十二调等传承人21名,开发文创产品年销售额超20万元。
治理的最终目的是让村民过上好日子。高荡村依托“中国传统村落”“国家AAAA景区”等金字招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村“两委”带领村民成立餐饮、住宿、文创三家合作社,探索“公司+农户+合作社”模式,县文旅公司负责市场运营,村集体合作社组织村民参与民宿、餐饮等业态,农户以房屋入股分红,将景区门票收入的10%纳入村集体资金,同时通过出租摊位等方式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
44岁的村民伍承凯在寨子里开了一家农家乐,年收入超过10万元。“9年前东拼西凑筹集50万元开了这个农家乐,如今外账早就还清了,在家门口就能赚钱,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通过将民族文化保护嵌入基层治理,高荡村破解了传统村落“空心化”与旅游开发“商业化”的矛盾,形成了“以文兴旅、以旅富民”的良性循环。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4年,高荡村累计接待游客超百万,旅游收入突破4471.78万元,直接带动村民增收上万元。村集体经济从“空壳”到年收入超17万元,村民人均年纯收入达2.2万元,真正实现了“古寨美、产业兴、百姓富”。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张光平
编辑 何琴
二审 张谌
三审 黄峰
相关文章:
提高警惕!老人投资项目实为传销被骗上百万04-25
兼职“六合彩庄家”理发店老板栽了04-24
明阳电气披露2024年度分配预案:拟10派7.2元04-23
“黄小西吃晚饭”!贵州这6大景点,第一个就值回机票04-22
年报观察|南都物业净利润大跌近九成的一年04-22
商家往猪肉丸里加硼砂,获刑3年4个月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