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物馆里的“三月三”》
陶颖 主编
广西人民出版社
“三月三”,古称上巳节,作为我国多个民族共有的传统节日,在不同时空背景下演化出丰富多彩的地域特色。广西“三月三·八桂嘉年华”系列活动已成为展示民族文化创新发展的亮丽名片,生动呈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团结画卷。《博物馆里的“三月三”》一书以此为切入点,通过系统梳理相关文物典籍,既展现了节俗文化的传承脉络,也深刻彰显了博物馆在文化遗产保护中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
该书首先聚焦于博物馆对文物的科学守护。书中详述了现代预防性保护技术如何为文化遗产提供稳定存续环境,不仅守护着文物物质的完整,更保全了其承载的宝贵历史文化信息。从书中收录的唐代游宴壁画与金银酒器,到壮族坡芽歌书的独特符号系统,这些跨越时空的物证虽分属不同时代与地域,却共同记录并诠释着“三月三”丰富的文化内涵。该书生动展示出,博物馆保护的不仅是器物本身,更是附着其上的文化密码,为今人追溯文明根脉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指引。
在深入挖掘方面,该书系统呈现了博物馆如何通过跨学科研究激活文物深层价值。书中汇集的不同时期、地域、民族的“三月三”相关文物典籍,既呈现出文化传播与在地化演进的复杂图景,也深刻揭示出文化核心的延续性。通过书中翔实的比照分析可见,一件器物可能在不同时期兼具日常乐器、祭祀礼器甚至军事号令之功能;一首民歌亦会随时代更迭融入新的精神诉求。该书清晰勾勒出不同文明支流间的互动轨迹,有力地证明: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正在于其不断被重新诠释的潜力。
值得关注的是,该书深刻阐述了博物馆在文化价值当代再造中的创新实践。博物馆通过策展叙事、文创出版、教育研学、数字化等手段,将专业成果转化为大众易于感知的文化叙事。例如书中提及的案例,成熟的数字化技术使文物转化为可随时触达的数字资源;跨界合作将民族元素融入时尚文创,或将古乐谱转化为沉浸式音画剧场。书中认为,这些创新绝非对文化符号的简单挪用,而是基于对文化内核的深度解读与尊重,在契合历史底蕴的前提下融入当代审美与生活需求,使古老节庆兼具历史深度与现代价值。该书通过具体实践昭示:传统文化绝非凝固的遗产,而是可持续生长的有机生命体。
该书正是博物馆守护与创新双重使命的生动诠释。它通过对相关文物文献的系统梳理,既全面呈现了“三月三”节俗的丰富样态与演化脉络,也深刻展现了博物馆工作的多维价值。书中记录的跨学科研究揭示了节俗的时空变迁,数字化与跨界创新则为古老传统开拓出开放灵活的传承路径。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从传统根系生发新枝的能力,是中华文明赓续绵延的内在动力。博物馆的崇高使命不仅在于静态守护,更在于推动文化在传承中新生——让“三月三”这样的古老节日持续焕发生机,深度融入当下生活,并激发面向未来的永恒创造力。这一文化命题,在该书的字里行间得到了饱满而深刻的印证。
(作者:李万万,系南京艺术学院国际博物馆信息中心主任、研究馆员)
来源:光明日报
相关文章:
守护与创新的文化使命07-19
擦亮城市文旅名片 加快发展更具美誉度的现代旅游产业|公园城市·幸福成都①07-12
荷田清香邂逅家风厚重 四川宜宾南溪以荷为媒助力乡村振兴07-11
“故土新归:康雍乾时期新疆文物展”开幕07-08
乡村模特队,走出畲家古韵今风07-04
国家文物局:具备条件博物馆暑期原则上可取消预约限制06-27
以文化为笔绘北疆新貌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