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世鹏

在高质量发展大背景下,基金经理团队制管理模式(下称“团队制”)成为提升公募基金投研能力建设的主要抓手。
从券商中国记者多方采访来看,“团队制”设想目前已得到基金业内相关人士高度认可。受访人士对记者表示,近年出现的投研一体化和基金经理共管模式(下称“共管制”),有望成为“团队制”的有益探索,但这与真正意义上的团队制还有不少距离。“团队制”模式的真正实施,既要着手于基金经理间的优势分工,更要从“自上而下”的投研机制变革抓起。
已有实践探索
近日,中国证监会发布《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根据《行动方案》布局,基金经理团队制管理模式是强化公募基金核心投研能力建设的重要部分。《行动方案》指出,要建立基金公司投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引导基金公司持续强化人力、系统等资源投入,加快“平台式、一体化、多策略”投研体系建设,支持基金经理团队制管理模式,做大做强投研团队。
在这之前,已有基金公司逐步着手进行投研一体化实践探索,其中以中欧基金的工业化、数智化投研平台建设,诺安基金的科技投研团队一体化建设等实践为业内熟知。同时,也有基金公司通过基金经理“多人共管”模式,来扭转大规模基金的单一策略和能力圈制约弊端。
北京一位公募投研人士对券商中国记者分析称,在基金业过往发展过程中,一只基金由两名以上基金经理共同管理的情况并不少见,特别是“固收+”和公募REITs等产品。但有意识通过“共管”形式来提升投研能力建设,实际上是基金投资主动管理近几年来才出现的新变化,这有望成为基金经理团队制管理模式的有益探索。
成立于2023年6月的工银领航三年持有混合基金,是全市场首只四人共管的公募偏股混合基金。从那时候起,部分存量主动权益基金跟进增聘基金经理,多人共管的基金产品数量逐渐增加,成为基金业应对单人能力圈和策略制约的管理模式创新。
截至目前,主动权益基金整体上虽仍是单人管理居多,但两人乃至三人共管的基金也在逐渐增加。比如,银华新能源新材料量化由李宜璇、张凯、杨腾共同管理,摩根红利优选由胡迪、何智豪、韩秀一共同管理,工银产业升级由杜洋、高京霞、刘展硕共同管理,中欧恒利三年定开由沈悦、罗佳明、付倍佳共同管理。
“单个基金经理管基金虽可最大程度激发积极性,但也存在部分基金个人色彩过于鲜明,单押赛道博取短期业绩等情况,且基金经理变动还可能会引发业绩不可持续性和投资风格改变,团队制管理通过分工协作、严谨的决策流程,有望实现基金经理间的优势互补,提高对不同风格和赛道的兼容性,提升业绩稳定性,也避免因人员流动对投资者体验的影响。”国泰基金对券商中国记者称。
角色定位、协调机制等方面有待明确
共管模式虽是基金经理团队制的有益探索,但距离实质性的团队制还有不少距离。
北京一位资深公募投研人士(下称“北京公募人士”)对券商中国记者称,无论从业绩还是基金定期报告等方面,当前的共管基金尚没体现出“1+1大于2”效果。如果一只基金长期由某位基金经理管理,他大概率不愿意别人贸然参与进来。如果参与管理的都是成熟基金经理,彼此间可能难以共处,往往会出现“三个和尚没水喝”情况。国泰基金也说道,共管基金可能存在投资决策分歧、协调成本高、责任界定模糊等问题,基金公司需对共管基金基金经理之间的角色定位、分工方式、协调机制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
从券商中国记者过往跟踪总结来看,共管基金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一是以知名基金经理为主的共管类型,其他人多是成熟基金经理,这更多是挂名意义上的共管。以一位管理规模超百亿元的知名基金经理为例,截至目前其名下约有10只基金,10只基金均是与其他基金经理共同管理。从相关基金的重仓股和定期报告分析情况来看,参与痕迹较重的是其他基金经理。比如,一只由该知名基金经理和另外一名成熟基金经理管理的基金,季报的运作分析内容和后者单独管理的一只基金分析内容基本一致,且重仓股高度重合。
二是通过增聘基金经理来应对基金经理离职。无论是近期从景顺长城基金离职的鲍无可,还是年初从宏利基金离职的王鹏,均采用了“先增聘后离职”这种做法。晨星分析观点表示,这是在各种增聘基金经理的情况中最不希望看到的。因为基金未来的投资动作、风格特征和业绩,都可能随新基金经理的接手而发生改变。
但晨星也说道,通过增聘基金经理成为“共管”模式的基金,也可能是出于培养新人考虑,即第三种的“传帮带”类型共管基金。华南一位权益基金经理对券商中国记者说道,从实践探索路径看,通过共管来实现基金经理团队的传帮带,会更有意义。“好的传帮带,核心是看领头人是否足够专业和愿不愿意带。在这基础上,师傅只给原则性指导(如避免靠重仓单一赛道押注、过度追涨杀跌、思路不清晰等),希望他们走正道,但不干预太多细节。我旗下个别基金目前也和其他年轻基金经理共管,我分了部分仓位给他们,他们具体买卖什么,我不参与,也不插手。如果他们有一天很成熟了,我整个仓位让给他们都可以。”
从“自上而下”机制创新抓起
实际上,基金经理团队制模式的实践,是在基金业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展开的。这意味着,要打造基金经理“团队制”模式,既要着手于基金经理间的优势分工,更要从“自上而下”的投研机制变革抓起。
就基金经理层面而言,沪上一家公募内部人士对券商中国记者分析到,主动权益投资正处于复杂市场竞争环境中,基金经理需面对“多、少、烈、大”四大难题,即公司数量多、单个基金经理投研精力有限、同业竞争激烈、产品品类多且个别体量大。具体看,目前A股和港股市场已有6000多家上市公司,基金经理需在其中做出选择,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基金经理能够真正深入研究的公司数量是有限的,在信息处理上会面临一定压力。
“此外,随着被动基金和量化基金的崛起,主动权益基金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即便在主动管理领域,基金经理和产品数量的激增,也使得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加上部分基金管理规模快速增长,创造超额收益的难度也会相应提升。”上述沪上公募内部人士称。
进一步,前述北京公募人士称,基金经理团队制,是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当中的重要一环,这需要得到更高维度的机制变革支持,这种变革已在逐步推进。随着公募基金业回归资产管理本质,基金经理的管理制度,必然会从个人单打独斗转为团队制。“高质量的团队制投资,追求的是风险和收益匹配,强调的是投资过程管理和多元资产配置。这意味着,共管同一只产品的基金经理们,必须是一个有机结合整体,他们必须具备互补的相对优势,比如有人擅长宏观分析,有人擅长产业趋势,有人擅长个股筛选或风险控制。”
在该北京公募人士看来,未来的基金经理团队制发展,要从公司投研文化和投委会机制方面,做好激励约束和价值观问题。基金经理团队制,应该是“自上而下”机制创新的结果,要基于投委会制度优化,整合内外部的宏观、产业、资产配置等力量形成一种大团队,从而把团队力量输出到基金经理团队制的小团队中。没有这种系统化的制度供给,仅抓小团队管理是行不通的。“从持有人角度看,他们非常希望自己持有的共管基金,能在持仓、定期报告分析等方面,呈现出共管分工情况,以及每个人为投资做出的努力。”
责编:杨喻程
排版:王璐璐
校对:苏焕文
相关文章:
东盟专家:共建高水平最大自由贸易区 推动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05-27
云南老山茶走进联合国总部05-26
化妆品里有蟑螂提取物,放屁虫也能入药?英国观察员不会翻译了05-25
获一金一铜,34岁孙杨发长文回应“为何还在坚持”:想见证中国游泳的更多可能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