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盏灯照亮千年艺
——沈长凤与淮南灯彩的匠心传承
在淮南,灯彩艺术跨越千年时空,依然熠熠生辉。这项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一代代匠人的巧手与热忱中得以延续。今天,我们走近淮南灯彩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沈长凤,聆听她与灯彩的故事,感受那份历久弥新的匠心与坚守。
千年传承,灯彩艺术源远流长
灯彩又叫“彩灯”“花灯”,俗称“灯笼”,是一种有着近两千年历史的民间艺术。淮南灯彩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起源可追溯至汉代,兴盛于唐宋,明清时期更是达到鼎盛。自古以来,淮南地区便是中原文化与楚文化交汇之地,深厚的文化底蕴为灯彩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肥沃土壤,淮南灯彩也多以民间十分喜爱、充满灵性和象征吉祥的动物作为创作题材。
淮南灯彩不仅是一种照明工具,更是集竹扎、裱糊、剪纸、绘画等多项传统技艺于一体的综合艺术。沈长凤的作品多次在安徽省工艺美术“徽工奖”中获奖,曾数次参加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省工艺美术博览会、淮南市文博会等大型展览,受到多家媒体采访报道。在她的工作室里,展示了百余件精美的灯彩手工作品,有兔子灯、金鱼灯、喜鹊灯、龙灯、动物平面灯等,每一件都色彩鲜艳,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淮南灯彩以动物造型作为骨架结构,细致精湛、造型生动、姿态传神、喜庆盎然、流光溢彩,凝聚着中华悠久而醇厚的文化底蕴。”沈长凤说起灯彩艺术,眼中总是闪着光。

沈长凤现场制作
一竹一纸,匠心赋予灵魂
制作一盏传统的淮南灯彩,工序繁琐,耗时费力,从扎骨架、裱糊到装配电路,每一步都依靠匠人手工完成,丝毫马虎不得。制作一盏传统的灯彩,需要经过数十道工序,全部依赖手工。扎架要匀称,裱糊要平整,剪裁要精巧,绘画要神韵。沈长凤说,最难的是让灯“活”起来,“动物的灵动要展现出来,这全靠骨架的曲线和纸张的张力,差一毫都不行”。然而,机器生产的廉价塑料灯曾大量涌入市场,愿意沉下心来学习这门复杂手艺的年轻人凤毛麟角。沈长凤也曾迷茫,但从未想过放弃。“老祖宗传下来的好东西,不能断在我手里。”
今年快60岁的沈长凤与灯彩的缘分,始于童年时那个总飘着彩纸和竹香的小院。小时候,她常蹲在长辈身边,看他们将细竹篾弯折成各种动物的骨架,再用染色的宣纸细细裱糊。彩纸在他们手中仿佛被施了魔法,一盏盏平淡无奇的灯,经过勾勒点染,瞬间变得流光溢彩、生动起来。起初,她只是好奇,跟着摸摸材料、递递剪刀,在一旁模仿着,胡乱扎些不成形的小玩意,却不知不觉被这门光影交错的艺术深深吸引。
从少年时正式跟随父亲学起,沈长凤手中的刀、剪子等工具一拿就是数十年。这些年里,是无数个日夜与竹篾、绢帛、画笔为伴的寂寞坚守。她继承了淮南灯彩的精粹——造型夸张生动、色彩浓烈鲜艳、寓意吉祥喜庆,每一盏灯都是一个故事。她也经历了手艺人的清苦与彷徨,但从未放弃。对她而言,每一盏灯都是有生命的,制作过程就像是赋予它们灵魂。
守正创新,传统技艺焕发新生
“做灯的第一步是选材。”沈长凤介绍,以前选用材料必须选用生长三年以上的老竹,韧性好,不易变形。竹子砍回来后,要经过破竹、削篾、烤弯等多道处理,才能成为制作灯架的合格材料。扎制灯架是考验匠人手上功夫的关键环节,根据设计图纸,用细篾条扎出各种造型,既要牢固,又要美观。随着技术发展和耐用性需求,如今的灯彩骨架改用铁丝作为主要材料。
铁架扎好,接下来在铁丝上缠一圈纸,然后是裱糊。而裱糊将原来的宣纸改用高级绸缎。“机器生产的材料虽然方便,但缺少了那种温润的质感。”裱糊讲究平整无皱,接缝隐蔽,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心。最后的装饰阶段更是点睛之笔。一盏精工细作的灯彩,往往需要耗时数日甚至数周才能完成。
然而,正是这样一门需要耐心与匠心的传统技艺,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着传承与创新的双重挑战。
“现在愿意静下心来学这门手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沈长凤坦言,手工制作灯彩收入微薄,工作枯燥。但她依然守着自己的工作室,日复一日地绑铁丝、扎架、裱糊、绘画。“总得有人坚持下去,不能让老祖宗的手艺在我们这代人手里断了。”
尽管坚守传统,但沈长凤也并非墨守成规。近年来,随着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淮南灯彩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在传统灯彩制作技艺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改良,她用铁丝搭建骨架,用高级绸缎做外衣,并手工绘制图案,最后用金边进行装饰,使作品不仅融入淮南元素,还兼具趣味性与收藏价值。
更重要的是,这门非遗手艺走进校园、走进社区、走进城市书房等文化场馆。沈长凤设计了一套系统的教学方法,将传统技艺转化为孩子们能够理解和掌握的内容。在学校开设灯彩制作体验课,手把手教会孩子们掌握搓、扎、剪、裱、糊等灯彩作品的基本方法和步骤,锻炼动手能力。“看到孩子们对灯彩充满好奇和兴趣,我就看到了希望。”
如今,作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人,沈长凤最大的心愿就是在坚守传统技法的同时,能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了解并爱上淮南灯彩。她仍然坚持每一盏灯都亲手制作,因为那是她燃烧了数十年的热爱,是刻进生命里的手艺,更是沉甸甸的文化传承。
点亮未来,非遗薪火代代相传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又一盏精美的灯彩被点亮,柔和的光晕透过灯面洒出来,温暖而宁静。这光,连接着过去与未来,见证着一代代匠人的青春与汗水,也照亮着非遗传承的前行之路。
淮南灯彩,这盏穿越千年历史长河的明灯,正因为有着像沈长凤这样甘于寂寞、执着坚守的传承人,才能持续焕发光彩。她的匠心,不仅是对精湛技艺的追求,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文化责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保护非遗,就是守护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愿淮南灯彩这朵艺术瑰宝,在新时代的春风沐浴下,绽放得更加绚烂夺目。
《淮南日报》视频版(2025年8月25日)
记者 罗 静责编 童飞飞
初审 孙继奎
二审 迟海波
三审 张 斌

点分享


相关文章:
【看见淮南 l 楚风汉韵 魅力淮南】一盏灯照亮千年艺08-25
乡村模特队,走出畲家古韵今风07-04
“双遗”白茶 两岸共享06-19
文化中国行丨轻胶十万杵 墨香浸千年06-08
全球连线|美国大学师生走进河北 为民间交流注入青春活力06-07
“一条舟就代表一个村!”端午节前,我们走进龙舟制作基地05-09
火爆!消费“新军”扛起大旗!基金长期持有传统龙头不再“躺赢”05-06
假期不知道去哪玩?到浙江台州的五洞桥逛逛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