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南通海安高新区实验小学教师在写字课堂上给学生们讲解书写知识。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空间二维布局是方块字区别于字母线形文字的突出特点,间架结构自然成为汉字书写的核心内容。以往提及书写顺序,一般强调笔画的顺序,但实际上,汉字的结构组合顺序也是影响书写的重要因素。否则,即使掌握笔画知识、笔顺规则,遇到结构特殊的汉字,仍然感到无从下笔。对照笔顺规则与结构组合先后,重视汉字架构意识,能够更好助力“电写”时代的“手写”应用。
讨论现代汉字结构类型及组合方式,一般采用“笔画块”的说法。笔画逐个组成相对独立的笔画块,笔画块又依据一定规则组合成字。汉字书写过程,首先是笔画块组合,其次才分解细化至笔画块内部各笔画之间的先后排布。因此,笔画块组合作为方块汉字二维布局的首要步骤,直接影响着书写效果。
然而长期以来,关于笔画块问题的研究,主要关注左右、上下、内外等组合位置,但组合“顺序”先后并未得到相应重视。提及书写顺序,一般指笔画的先后顺序。笔画顺序是人们熟知并遵循的方块字书写规则。为追求快捷,人们书写时要选择最短的运笔路线,基于该原则,在学界探究基础上,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新闻出版署1997年公布了《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规定了七条笔顺基本规则:先横后竖、先撇后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先外后内、先外后里再封口、先中间后两边。2021年由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实施的《通用规范汉字笔顺规范》沿用了这些规则。
那么,在笔顺规则的基础上,将笔画块布局先后与笔画书写顺序进行对照,梳理二者间的对应关系,凸显其中不能简单对应的特殊情形,是研究笔画块组合顺序、提升规范汉字书写的有效途径。
横向、纵向结构笔画块组合
学者张旺熹总结,汉字有独体、包围(全包围、半包围)以及横向和纵向四大结构类型。独体结构本身是独立的笔画块,依据笔画顺序书写,不涉及笔画块组合问题,因此也不列入本文讨论之列。横向、纵向结构的笔画块组合顺序与笔画书写规则往往存在一致性。包围结构,尤其是半包围结构的笔画块组合相对复杂,遵循笔画块组合顺序,同时兼及无规则组合的特例现象。
七条笔顺规则中,仅“先横后竖、先撇后捺”两条属纯粹的笔画顺序规则。“横、竖、撇、捺”是笔画名称,“先、后”是笔画顺序。其余五条,“上下、左右、外内、中间、两边”等概念,更多适用于笔画块布局位置。
其中,“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先中间后两边”这三条是笔画书写的顺序,也是笔画块组合的先后,适用于横向、纵向结构笔画块组合。规则中的“上下、左右、中间、两边”等概念,体现笔画位置,也对应笔画块位置;“从……到”“先、后”既是笔画顺序,也是横向、纵向结构笔画块组合先后。
比如,“从上到下”的规则,决定了上下结构“宝”字的两个笔画块“宀”与“玉”的布局先后,也是两个笔画块内部各自笔画书写的先后顺序,对于“玉”三个横笔书写的先后尤有针对性;上中下结构“意”字的三个笔画块“立”“日”“心”的组构顺序及其各自笔画书写先后,也遵循“从上到下”的规则,尤其是“立”先点后横的笔画书写。
同样,“从左到右”“先中间后两边”,既是左右结构“沙”、左中右结构“谢”这两个汉字中“氵”“少”以及“讠”“身”“寸”等笔画块自左而右的组合先后,也兼及笔画块“少”自身各笔画遵循的“先中间后两边”规则。
全包围结构笔画块组合
笔画书写规则“先外后里再封口”,其实质是笔画块组合先后。“封口”针对全包围结构;“外”“里”是笔画块位置;“先”“后”“再”则强调了全包围结构笔画块与其内部笔画块拼组的顺序(本文笔画块名称依据2009年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的《现代常用字部件及部件名称规范》)。
全包围结构的外框笔画块“囗”(音“wéi”),依据《现代汉语词典》附录《汉字偏旁名称表》的名称为“国字框”“方框”。其作为偏旁部首,意义多与“区域”“范围”相关联,比如坚固的“固”,“古”表示读音,“囗”表示意义,这个字的本义是四周稳固。
基于意义讲解,“囗”(音“wéi”)与“口”(音“kǒu”)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偏旁部首字。从书写角度分析,二者同中有异:相同之处在于,作为独体字笔画块,组构这两个字的笔画以及笔画书写顺序完全相同,其作为独体字的笔顺为:竖、横折、横;不同之处在于,作为笔画块组构其他汉字,“口”(kǒu)不承担外框笔画块功能,与全包围结构外框笔画块“囗”(wéi)相较,后者遵循先外后里再封口规则。也就是说,先搭建“囗”(wéi)左、上、右部分,然后书写内部的笔画块,最后“横”笔封口。
全包围结构内部的笔画块,多为独体结构,比如“团”“因”“回”“国”中的“才”“大”“口”“玉”等,全包围结构汉字外框笔画块“囗”(wéi)遵循“先外后里再封口”规则前提下,内部独体字笔画块主要依据“先横后竖、先撇后捺”笔顺规则;全围结构内部的笔画块,也有个别是上下结构,比如“固”“图”中的“古”“冬”等。这类汉字在外框笔画块“囗”(wéi)遵循“先外后里再封口”规则的基础上,其内部上下结构笔画块需兼顾“先上后下”组合顺序。
半包围结构笔画块组合
对照《通用规范汉字笔顺规范》,“先外后内”的规则用于笔顺方面,仅适用于外框为单笔笔画“横折钩”的少数汉字,两笔组构的“刁”更具代表性。通常情况下,“先外后内”规则更适用于笔画块组合先后。其“外”“内”等概念,主要针对先写外框,然后再写框内部分的半包围结构笔画块组合。
比如“房”,笔画块组合顺序是先写外框“户”,然后是框内笔画块“方”。两层包围结构的特殊情况,相对复杂。拿笔画块“尸”组构的“局”来说,其笔画块组合顺序既要考虑“尸”字框,还需兼顾“横折钩”外框。除此之外,以下两类情形不能简单对应笔画顺序规则,作为笔画块组合先后的特例现象,对汉字书写的影响较大。
一是“先内后外”,而非“先外后内”。走之(辶)、建之(廴)、画字框(凵)等笔画块外框,书写时遵循“先内后外”原则。拿“过”字来说,书写“过”,先写居内的笔画块“寸”,然后是居外的笔画块走之(辶)。“建”先写笔画块“聿”,然后才是笔画块建之(廴)。“画”也是一样的,先写横笔,然后是框内的“田”,最后是“凵”。
双套合半包围结构组合中,对比较为鲜明。以“遍”为例,其书写既要考虑外框笔画块“户”的组字顺序,也需兼顾外框笔画块走之(辶)的组字特点。而这两类笔画块组字顺序又正好相反。“户”代表“先外后内”规则,走之(辶)体现“先内后外”特例。
第二是既非“先外后内”,也非“先内后外”。“匚”“戊”“弋”“戈”组构的半包围结构,“匚”“戊”“弋”“戈”不再作为笔画块整体,而是需要经过拆解,然后与其他笔画块组合书写。由其组构的汉字既不对应半包围结构汉字“先外后内”笔画块组合先后,也不能根据其特例“先内后外”简单予以概括。
“匚”组构的上、左、下半包围结构字,像“医”字,先写上,也就是外框笔画“横”,接下来是居中的笔画块“矢”,最后是左下的笔画“横折”。
“戊”组构的汉字,“戊”以及其内笔画块书写顺序是,先上左,然后内,之后右,最后是右上的“点”。拿“成”来说,先写外框横、撇,然后是框内的横折钩,接下来是斜钩、撇和右上的“点”。
笔画块“弋”“戈”也一样的,由其组构的框架结构,遵循先“横”后内,然后右,最后右上“点”的书写原则。拿“式”“戒”来说,都是先写外框笔画块“横”笔,然后是框架内的部分“工”“廾”,接下来才是右上笔画块。至于笔画块“戈”组构的复杂类型“载”,不只要考虑框内部分,还需兼顾框外结构,像“载”左上角的框外笔画块“十”要先写。接下来才是“戈”的长横,然后是外框内的结构,最后是外框的其他部分,也就是“戈”的斜钩、撇以及右上的点。
综上,笔画块组合先后与笔画书写规则间的对应关系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先横后竖、先撇后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先外后内、先外后里再封口、先中间后两边”等七条笔顺基本规则中,“先横后竖、先撇后捺”两条指导独体字笔画的书写顺序;第二,“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先中间后两边”三条规则,既是笔画顺序规则,也适用于上下结构、上中下结构、左右结构、左中右结构等横向、纵向结构笔画块组合;第三,“先外后里再封口”就是全包围结构笔画块的组合顺序;第四,“先外后内”适用于半包围结构笔画块组合。但这类组合比较特殊,有“先外后内”以及“先内后外”型,也存在既非“先外后内”,也非“先内后外”的其他类型,不能简单对应笔顺书写规则。
汉字书写,是笔画的组合,也是笔画块的布局。书写过程中,笔画块组合先后顺序,尤其是特例字的二维架构问题不容忽视。掌握笔画块组合先后与笔画书写规则间的关系,重视笔画块组合特例字,是方块字规范、准确书写的关键。
(作者:李华,系西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教授)
相关文章:
笔画块组合顺序与汉字书写04-27
来长图,倾听简牍讲的故事!04-19
思想纵横|曹永栋 刘思思: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 构建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04-18
坚持多边主义维护贸易开放04-12
射击世界杯阿根廷站:中国队五金收官04-11
今天起,吃饭请调整一下!04-08
警惕:这3种网红减肥法,国家卫健委不推荐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