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交社保但又囊中羞涩怎么办?近日湖南地区多家银行力推“养老贷”产品引发市场关注。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至少40家银行推出此类产品,通过贷款方式帮助参保人补缴养老保险。用贷款交社保是否合规又是否合理?到底是养老金融创新还是银行仅仅是为了利益的贷款产品?金融介入养老等社会保障领域的边界又该在哪里?
什么是“养老贷”?简单理解,就是银行借钱给客户补缴养老保险费,资金直达个人社保账户,通过从银行的借款补缴差额后,让客户在退休后能领到更多养老金。而之后领取的养老金则用来偿还要银行的借款。
有网友用朴素的观点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这就相当于想养鸡的人没有母鸡,找人借了一只母鸡生蛋孵化小鸡,之后用孵化的小鸡来偿还当年借来的母鸡。
据不完全统计,在湖南地区,已有至少40家银行落地了“养老贷”产品。从相关媒体已经梳理的信息来看,“养老贷”的贷款额度一般不超过9万元,贷款期限一般不超过15年,且“年龄+贷款期限”需要不超过75岁,特惠年化利率一般在3.1%—3.45%之间。由于各地区养老金政策不同,归还贷款后可支配的金额也有所不同。
“养老贷” 的推出,虽为资金短缺者补足养老保险缴费缺口提供了新路径,却也掀起了不小的争议浪潮。
支持者将其视为养老金融领域的一次积极探索。在他们看来,这一模式的核心优势在于,能让借款人在不挤压当下生活开支的前提下,通过补缴提升养老缴费档次,从而为未来争取更稳固的保障。其巧妙之处在于,将养老金的增量部分定向用于偿还贷款,这样既避免了参保人因短期资金窘迫而错失社保权益,又凭借基础养老金留存与增量抵扣的双重机制,为还款来源上了“双保险”,让金融创新真正服务于养老刚需。
反对者的担忧则聚焦于长期风险的不确定性。首当其冲的是还款根基的脆弱性,即借款人的健康状况难以预判,若未达预期领取年限便身故,剩余债务的清偿问题可能牵连子女。更关键的是,养老金待遇与政策调整深度绑定,一旦未来规则变动,当前还款的平衡可能被打破。此外,低收入群体若被诱导过度依赖贷款提升缴费档次,反而可能陷入 “为养老负债” 的困境,背离了保障初衷。
在笔者看来,这场争议的背后,实质是金融工具介入民生保障时,效率与风险、创新与稳健之间的权衡与博弈。
银行想的是生意,但是一旦牵涉到社会公众福利,又不仅仅是一门生意。银行逐利本无可厚非,毕竟贷款业务需要覆盖成本、控制风险,但若将民生保障领域的需求完全纳入商业逻辑框架,很容易将“保障”异化为陷阱。
养老作为社会公共服务的核心领域,其公平性本应是首要原则 —— 基础养老金的设置、缴费档次的梯度,本就是为了让不同收入群体都能获得基本保障。而“养老贷”的出现,若操作不当,可能会变相形成“能贷款者得更高保障”的局面:经济条件稍好、能承担贷款风险的人,可以通过借贷提升待遇;而真正贫困、连利息都难以负担的群体,反而被挡在“提档”门外。这无疑会加剧养老保障的阶层分化,与普惠养老的初衷背道而驰。
总而言之,金融介入民生保障须有度,这个度在哪里,不应该由商业金融机构简单把握,而更应该是政府主导划定界限。让金融做民生的辅助者而非主导者,方能在创新中守住保障初心,让公平与温度贯穿始终。
文|羊城晚报财经评论员 戴曼曼
相关文章: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2025年公开招聘高层次人才及博士研究生方案07-10
多地拟开启“商转公”房贷政策,这些热点城市会跟进吗?07-04
老兵李文惠:初心不改军魂永铸07-01
拉科布:库明加是我们的一部分,但要从球队建设角度做出最佳决策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