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解锁文化传承密码!华侨大学学子走进莆田千年古村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7 22:04:00    

福建日报·新福建客户端 4月17日讯(记者 陈盛钟 通讯员 陈静)4月13日至15日,华侨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影像创作实践团在莆田开展文化考察活动,17名台港澳侨青年学子走进涵江区白塘镇陈桥村进行田野调查,通过沉浸式体验感悟这座千年古村的文化传承脉络,实地调研木兰溪综合治理情况,用专业影像设备记录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实践团队聆听陈桥村老人介绍村史乡情(马来西亚 古宇廷 摄)

>>>古老“冲花”民俗 火焰淬炼精神图腾

体验陈桥村的十音八乐(何俊翱 摄)

陈桥村地处木兰溪畔,总面积1.12平方公里,全村共有4000多人口。该村历史悠久,据称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后,河南陈桥一带民众纷纷移居全国各地,其中有一支来到莆田涵江定居。

“冲”祈福(中国香港 姚皓仁 摄)

在陈桥村,有一项引人关注的特色民俗活动“冲花”--将烟花朝天燃放,烈焰飞舞间,表演者赤膊上阵,任火药冲射身体,以无畏姿态直面炽热,将祈愿平安的信念升华为震撼视觉的精神图腾。该民俗活动也被称为“採花”,起源于明嘉靖年间抗倭胜利后的祈福仪式,历经400多年传承,形成独特的文化标识。

“冲花”民俗表演现场(中国台湾 陈丽萍 摄)

今年陈桥村五福宫举办的“冲花”表演规模空前,当地80余家宫庙联袂助阵,锣鼓、舞蹈等民间文艺表演轮番登场,传递出浓浓的节日气息。

英姿飒爽的女子戏鼓队(叶诗琪 摄)

这不仅是一场视觉奇观,更是当地民众将历史记忆转化为精神力量的活态传承。从抗倭烽火到烟火祈愿,“冲花”民俗以身体力行的方式诠释勇敢坚韧,成为连接乡土与世界的文明密码,让海外学子触摸到中华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脉搏。“表演者以血肉之躯冲向烈焰,将祈福化为行动,这种将平安寄托于勇气的表达,让我看见民俗背后深植的文化基因。”来自马来西亚的学生古宇廷感慨道。

锣鼓表演震天响(中国澳门 王奕霖 摄)

>>>莆仙遗韵绕梁 唱响两岸青年新声

每逢喜庆节日,莆仙戏的婉转唱腔便穿透时空,在古村上空回荡。莆仙戏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被誉为“宋元南戏活化石”和“南戏遗响”。这一古老剧种流行于古称兴化的莆田、仙游二县及闽中、闽南的兴化方言地区,以忠孝节义的民间叙事滋养着乡土精神,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活态载体。

古今穿越交流拍摄莆仙戏(吴少鈜 摄)

五福宫戏台前,演员们身着十多斤重的戏服,踩着三寸厚底靴,在板眼节奏中以“云步”丈量历史厚度。一出《大明皇子情》的唱腔刚落,完成沉浸式体验的中国台湾学生陈丽萍从后台走出,发髻上的银簪还沾着水汽。“从贴片描眉到戴齐头饰,40分钟的准备让我第一次理解‘粉墨登场’的含义。”她说,云肩压在肩头就像是担着岁月,但厚底靴踩在古戏台板上那瞬间,竟与历史有了共振。

千年莆仙戏(中国澳门 林多威 摄)

尽管妆容未卸,陈丽萍眼中仍闪烁着兴奋。“这种具身的体验太震撼了,每个动作都像在与先辈对话,让我懂得传承不是口号,而是用汗水滋养的坚持。”她的感慨,道出了两岸青年的共同心声,当古老唱腔与青春脉搏同频共振,中华文化的根系便在现代语境中长出新枝。这种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正是两岸青年以行动诠释的文明传承新表达。

>>>千年榫卯智慧 数字解码匠心突围

凿木声与直播间提示音,在陈桥村交织成独特的时代和声。作为远近闻名的家具专业村,陈桥家具以不用寸钉的榫卯技艺跻身非遗名录,却在现代化浪潮中遭遇传播渠道受阻、后继乏人等生存困局。匠人陈志奋坦言,手工雕琢一张八仙桌需耗时半个月,需要耐得住寂寞,而现在的年轻人更愿意去城里工作,传统木作家具的温度正在被电脑屏幕的冷光取代。

陈桥村党总支书记陈丽洪介绍木作家具转型情况(中国台湾 陈丽萍 摄)

面对瓶颈,陈桥村委开始组织匠人学习短视频制作,将榫卯结构的力学密码转化为可视化叙事。镜头下,紫檀木纹在匠人掌心舒展,燕尾榫与楔钉榫的咬合过程被拆解为可触摸的数字诗篇。来自中国澳门的学生林多威在直播间观察到,当城市消费者通过特写镜头凝视木纹年轮,传统工艺的消费场景正在被重新编码。

传统家具制作现场(中国澳门 王奕霖 摄)

“手机成为新时代的刨刀,流量则是无形的木料。”陈桥村驻村第一书记时小虎表示,下一步,该村将积极推动产业迭代,计划引入高校设计资源,搭建校企合作平台,让Z世代设计师与非遗传承人共同孵化“数字榫卯”IP。当千年匠心遇见算法推荐,陈桥村正努力让古老榫卯在直播间生长出未来形态。

>>>木兰溪水安澜 映照生态文明长歌

在涵坝水闸处,实践团成员们极目远眺,只见木兰溪蜿蜒流转,水光潋滟,美景如画。而就在20多年前,眼前这条平静安澜的木兰溪水患频发,老百姓谈溪色变。

实践团队在木兰溪涵坝水闸前合影 (吴少鈜 摄)

1999年,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代省长的习近平提出:“要变害为利、造福人民”,并决定彻底根治木兰溪水患。20多年来,莆田市坚持不懈治水,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终于实现了让木兰溪“变害为利、造福人民”的目标。

木兰溪水上的歌声(叶诗琪 摄)

随着水生态环境的显著改善,水经济随之蓬勃发展。莆田“水上巴士”开通后,陈桥村摇身一变,成为体验江南水乡风情的热门打卡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回我算是看到现实版了!”来自中国香港的姚皓仁同学在乘坐“水上巴士”欣赏木兰溪风光后说。通过此次实践,同学们不仅亲眼见证了木兰溪治理的辉煌成果,更深刻体悟到生态治理与乡村发展之间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联系。

木兰溪的晚霞(中国香港 姚皓仁 摄)

中华文化代代相传的密码在乡村。“陈桥村有着独特的民俗文化和深厚的历史底蕴,这是我们的宝贵财富。”陈桥村党总支书记陈丽洪话语中饱含深情,“期待华侨大学学子们以镜头为笔,将陈桥的故事镌刻成时代的影像志,让世界透过这方土地读懂中国乡村的文化密码。”

木兰溪生态长廊(中国澳门 王奕霖 摄)

“此次实践活动,是我们学院影像创作教学的关键坐标。”华侨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邹文兵表示,未来,学校将继续引导学生以短视频、纪录片、交互叙事等创新表达深耕乡土现场,在锤炼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中解码乡村振兴的时代叙事,让青春视角成为国际传播语境下中国乡土美学的生动画笔。

来源:福建日报客户端

相关文章:

2025决胜巅峰・国际巅峰杯启幕!5月广州决胜04-25

CounterPoint报告2025Q1中国手机销量:华为同比增28.5%04-25

2024年中国法院对网暴犯罪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判处刑罚292人04-24

“五一”期间,陕历博延长开放时间04-24

一季度雄安新区投资同比增长12.8%04-24

以“南平之新”见“福建之兴”04-24

刚刚!他有新身份!网友:恭喜阿拉上海小囡04-24

邵阳:女书文化进校园 助力非遗代代相传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