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病毒猎手”何以练就火眼金睛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3 10:09:00    

在广东,有这么一群青年——

有人入户走访,抵达病毒传播现场;有人埋头“搞技术”,提前预判健康风险;有人用人工智能(AI)重塑公共卫生响应体系;还有人钻进山里,攻克传染病控制难题……

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这群平均年龄不足40岁的“病毒猎手”,正以青春力量织就公共卫生防护网,为群众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一线冲锋▶▷

“阿婆,你看,你的花瓶里好多小虫,很快就会变成蚊子飞出来了。”烈日炎炎,在一处居民楼里摆满植物的阳台上,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所长康敏,拿起手电筒往花瓶里照,一边展示水中幼虫,一边耐心提示健康隐患。

20年来,康敏的工作大多时候要深入基层,开展流调。这期间,当然少不了在重大急性传染病疫情一线“冲锋”。

2015年,全国首起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输入疫情在广东出现。康敏带队进入隔离病房,开展流调。在一周时间里,找到了所有78名密切接触者,快速响应处置,还制定多语种健康告知书、分类管理方案和风险排查技术指引,被世界卫生组织评价为新发急性传染病疫情处置的典范。

同样常奔跑在疫情一线的,还有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原微生物检验所所长、主任技师李柏生。实验室里,他与高致病性病原体进行一场又一场近距离较量。2014年底,埃博拉在西非肆虐,死亡率超50%。广东与西非三国人员、贸易和物资往来频繁,埃博拉病毒输入风险巨大。作为国家卫生应急队队员,李柏生主动请缨加入埃博拉检测小组。经实验室日夜奋战,成功参与处置和排查多例埃博拉留观病例,将这一危险的病毒牢牢“隔离”在国门之外,筑起了一道坚实的防疫屏障。

科研尖兵▶▷

在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所副所长、副主任医师郑雪燕的办公桌上,一直放着一摞泛黄的监测年报。

重大慢性病早死概率、70岁以下呼吸系统疾病死亡趋势……这些年报记录着她和团队五年来完成的疾病数据报告,曾转化为政府决策的科学依据,改变着普通人的生活。

2016年,她和团队收到了《柳叶刀》论文录用的通知。那是一份关于空气污染与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负担关系的研究,历经一百多道问题的修改完善,最终获得期刊认可。

研究背后是严谨的数据和创新的方法,经历实验室基础研究、WHO国际课题合作、全省慢阻肺流行病学调查,她和团队用多年时间不断取得突破。“这证明了我们中国青年科学家既能立足本土开展有温度的研究,又能用国际水准的科研成果守护公众健康。”她说。

作为疾控中心的科研人员,广东省青年拔尖人才项目获得者、省疾控中心环境与学校卫生所副所长屠鸿薇对数据也很“痴迷”。

屠鸿薇曾带领团队,构建起一套覆盖空气、极端气温、饮用水等多维度的环境健康指数体系。其中,饮用水水质健康指数(WQHI),能将饮用水浑浊度、游离余氯、细菌总数等专业指标,转化为“不良、中等、优秀”三色等级,能实现从出厂水到水龙头全链条水质监测。

创新菁英▶▷

在广东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有些人与传染病对抗的“武器”是代码。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科教与信息部工程师杨少迪就是其中一员。

她所在的研发团队,曾在一周时间内完成了一个传染病预测模型开发、测试、上线应用全流程工作,被国家卫生健康委遴选为数字健康示范案例中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领域十个可复制推广示范案例之一。

和杨少迪一样来到疾控中心不久的,还有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原微生物检验所主管技师李镕。

2023年博士毕业时,李镕决定以选调生的身份加入省疾控中心。2024年10月,李镕前往河源市和平县进行基层锻炼。初到基层疾控工作,当地流行病调查手段单一、检测设备与技术不健全、防控工作方法相对原始。李镕想为这里引进分子传播网络技术。

然而,这项技术应用门槛较高。为用好自己掌握的现代化流行病调查研究方法应对流行病在山区的隐匿传播难点,她还自学分析软件,将复杂的基因数据转化为直观的“传播簇”,标注出高风险聚集人群,并联合省、市、县区各级力量制定实施方案。

“技术下沉充满艰辛,山区乡镇传染病精准防控任重道远,希望自己能扎根田间地头,将实验室成果播撒在山区防控一线。”李镕说。

南方日报记者 吴雅楠 吴少敏

通讯员 周超凡 曾尧

相关文章:

“病毒猎手”何以练就火眼金睛05-03

三向股份 2024 年关联交易达 10,467,100.02 元05-02

青岛城阳:创新“1+N”模式,筑牢春夏季传染病防控屏障04-29

深圳市龙华中心医院援藏医疗,三年筑起边疆健康“护城河”04-27

太原88路、89路公交车开通04-27

中小微企业职业健康帮扶启动04-26

世卫组织等机构警告全球免疫工作面临日益严重威胁04-25

惠州学院“安东尼杯”服装设计大赛闪耀广东时装周04-25